
刘备教授认为,当前中国社会正经历一场“超级变局”。表现为:年轻人起薪与20年前相比,高薪段增幅远低于普通段;以及英伟达失去AI芯片唯一性,可能引发全球AI投资迷茫。
周末和哥们聊了一个关于收入的问题。
20多年前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,全国大概有50万本科毕业生,其中大部分起薪是每月几百的水平,但也有一些外企、大央企和IT公司能开到5千以上,极少数顶尖外企如微软、IBM等能开到上万。
也就是全社会条件相对最好的50万年轻人首次就业时,收入最多的一批人大概是普通水平的10倍左右。
目前TOP50万差不多正好对应于211高校的招生人数,根据第三方数据统计,大部分起薪在6000-8000的水平,其中较高的能拿到2-3万,最高的一批可能达到5万以上。
所以大部分人起薪是20多年前的10倍左右,我顺便也查了下,GDP恰好也是10倍左右,两者基本同步。
但在高薪段,增量可能只有4倍左右,远没有达到10倍。
我还顺便研究了下起薪和房价的关系。
20多年前全国房价并没有拉开差距,北京上海房价是3000多,但普通二三线城市也要1000-2000。
所以那个时候如果能拿一份几千块钱的薪水,相当于北京上海的1平米房价。特别对小镇做题家来说,家里还是有可能支持你买房的,比方说把家里的房子按照1000多的单价卖掉,算下来也相当于一线的半套房了。
当时有个哥们毕业不久就在成都买了一套房,租售比达到了惊人的8%还多,也就是一套20万的房子,每年租金能收到1.6万以上。
按照全球标准,合理的净租售比,也就是扣除房产税后的租售比大约是4%左右。
那么20多年前成都的租售比是正常水平的2倍,而且由于GDP还在飞速增长,潜在的房租还会暴涨,这妥妥的就是一个高增长高分红的股票啊。
但那个时候能用数据去分析房价的人几乎没有,大家都是凭直觉在讨论贵或者便宜。
所以讨论房价的时候,大部分人的直觉依然是很贵,因为他们是用自己过去的收入和积蓄在对比这个房价,但房价估值水平真正对标的则应该是未来的收入和积蓄。
简单说结论就是,光看起薪的话,现在年轻人的水平基本和20年前也差不多,但缺少的则是一二线城市房价超级低估的机会窗口,以及把低线城市资产置换成一二线资产的机会。
……
周五晚美股反弹,但英伟达依然跌了。
原因可能是,谷歌最新版本的Gemini已经达到了大模型的当前最佳水平,但谷歌主要是用自己的TPU构架在训练Gemini,而不是用英伟达芯片和构架。
这就意味着,英伟达可能失去了唯一性,别家公司即便不使用他的芯片,照样也有可能做出更好的产品。具体到美股七姐妹,对谷歌是利好,但对于其他家都是利空,因为他们都重仓押注英伟达,对包括美村和我村的整个达链是利空。
对我村做大模型的公司来说,有轻微的利好意味,因为毕竟谷歌打样了,也许我们也能搞出自己的不依赖英伟达的软硬件体系来呢?
但整个市场可能会进入一个迷惘期。
之前大家都在赌“英伟达+OpenAI”组合,已经砸了几千亿美元,这里面包括软银、甲骨文、微软等,未来还预期要砸上万亿美元。
但如果这个组合不一定会赢,当然也不一定会输,那这些钱还砸么?
你们可以去看下软银的股价,几乎快要腰斩了。
美村现在的实体经济一般般,主要还是靠AI的资本投入在输血,那如果这上万亿的钱不砸下去,是不是只能提前开启降息和QE?
如果美村降息和QE的话,我们是否也可能跟随,然后地产复苏提前到来?
包括日村这两年的大牛市,本质来看也是围绕AI的牛市,如软银年内最多涨5倍,铠侠涨10倍,那假如这些都撑不住了,某人还会那么嚣张么?
老普和欧洲都急于俄乌停战,不惜做出巨大让步,背后的原因是什么?
至于我村,如果达链回调,有人能顶上去呃?
AI当然依然是星辰大海,但上面这些问题目前都没有答案,是需要认真思考的。
明天大概率我村会高开,但之后怎么走可不知道,大概率市场风格要变了。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