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教授 - 努力进化 在这个市场里站着把钱赚了

全球社保面临老龄化挑战,延迟退休减待遇。刘备教授建议65岁退休,资历清零,部分人二次就业。外企模式可借鉴,体制内也可推行55岁退休返聘制度。

最近都在讨论社保的事,这在全球是个普遍问题,几乎所有国家都遇到。

主因是预期寿命变长,以前人60岁退休,可能65就走人了,只领5年退休金;现在可能要领20年以上,这个账怎么都算不过来。

各国在经济上升期,往往会制定出优厚的退休政策,但等到上升期结束,就难以为继,最后只能强行砍待遇。

通常不会硬砍,而是延迟退休时间。举例来说,如果本来是60岁退休可以领20年退休金,延迟3年退休就相当于多交3年少领3年,一出一进6年,相当于减少了30%的待遇。

但具体到我们这里,有个问题就是无论什么工作,大多数都很卷,年轻人都觉得很累,老年人怎么吃得消?

所以我们这里的大部分单位,除领导干部外,其他人到了退休前几年基本都是半修养状态。一是身体状态下降,二是资格老领导也不想指挥,三是你不休息年轻人也没法进步。

这些人推迟退休,从社保的角度是划算的,但从财政的角度亏更多,因为在职待遇通常比退休高很多,掏的钱更多。

从股民角度看,如果你买的一个公司,里面一堆都是60岁以上延迟退休的老人,资历老工资待遇又很高,那肯定严重拖累业绩。

有一部科幻小说《老人战争》,里面给出了解决方案。

从文学语言翻译成现实中的规则,大概就是退休年龄不变,从你退休那一刻开始所有的职务和资历清零。

你可以选择立刻领退休金,但比较少,有积蓄才行。

如果没有积蓄,或者单纯就是热爱工作,可以经过培训以后第二次以新人身份进入劳动力市场,给多少工资由市场决定。举例来说,以前你是院士,在很多项目上有决策权,但现在这些权力光环都没有了,单纯就作为一个科研工作者二次就业。

这个方案在现实中其实有一个很接近的模版,就是外企。

大部分外企都会在员工55岁之前裁员,当然会给个退休大礼包。

这时候离拿退休金还有5年以上,很多人还称得上年富力强。

那些有积蓄的,愿意享受人生的,就开始玩乐,促进消费。

那些还想奋斗的,就自己创业,或者去其他单位担任职务,待遇主要取决于专业能力。

其实体制内也可以借鉴这套方法,干脆大部分人都55岁退休。可以返聘或者重新去找工作,但如果依然在体制内则不再担任任何管理职务,单纯只作为专业技术人员。

公务员系统不好说,至少国企和大部分事业单位是可以这么玩的。💸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