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教授 - 努力进化 在这个市场里站着把钱赚了

选专业越来越不重要,因为科技发展和社会转型使专业周期缩短,热门专业可能迅速过时。未来更应注重个人兴趣、持续学习和适应能力,以应对不确定性。成功的关键在于享受过程并不断调整方向,而非依赖单一起点或专业。

最近还是有很多人问我选专业的问题,但就我看法,未来专业的重要性会越来越下降,可能到十几、二十年后会变成完全按照兴趣来填。

专业这个东西,越往古代越重要。我国历史上户籍制度都和专业有关,乐籍就是你们家祖祖辈辈搞娱乐,匠籍就是祖祖辈辈都是手艺人,学一个专业不仅能管这辈子,还能管十几代后人。蒙古大军屠城,都是匠籍不杀,要留着给自己干活。

西方也差不多,比方说Smith就是铁匠,祖祖辈辈都打铁。

但最近几十年,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转型,专业周期变化太快了,可能你学的时候还是好专业,但毕业就不行了。最典型金融,5年前可能还是各大高校取分最高的,现在很多高校都正在或者即将砍这个专业。

但你说学金融一定没用么?

如果一个学生,真心热爱金融,基础理论学到位了,也愿意花很长时间去观察实际的经济生活,就算自己开户炒个股也可以发家致富吧?

选专业这件事,有点像很多人都幻想在十几年前买到茅台股票,然后闭着眼睛持有即可,什么都不用做,最高能涨20多倍。

但这叫做用后视镜选股,回头看谁都知道那个时间点应该选茅哥,而在真实的世界中当时大家抢的是乐视网,一家今天已经退市的公司。就算当时真的买了茅台股票的人,很多都是赚了一点点就卖了,而只有一直持续跟踪业绩、不断调整预期的人才能拿到十几倍走人。

而即便当时没有买到100块钱的茅台,你在200、300、500、甚至1000杀进去其实也都能赚到大钱。

这才是世界的真相,你争起点是没意义的,因为很可能这个起点就是错的;就算争到了对的也可能只是运气好,未必能坚持。

反过来,起点压根没你也没关系,因为后面还有很多进入正确路线的机会。虽然代价会大些,但确定性则高很多,总体看并不亏。

就像互联网刚兴起那阵,不管学啥的都往里面冲,阿里巴巴十八罗汉里面会写代码的有5个,其他13个都不会写,也没耽误人家是大佬。

这才是所谓“流水不争先,争滔滔不绝”的本意。

你一开始学了什么、进了哪个赛道都不太重要,重要的是保持一种“又淡定又适度努力”的人生状态。

该吃吃、该玩玩、该享受享受,但是每天总会花些时间来阅读、思考、认真工作。也许一天努力的时间也就一两个小时,占比很小,但聚沙成塔,最终也会有成果出来。

按照庄子的说法,这叫做“悠游于大道”。

道,就是道路,是通往目标的过程。

大部分人都有目标,比如赚很多钱、找一个漂亮的女朋友、事业上有所成就等等。

那怎么才能完成这个目标呢?

以海王为例,普通人想找个女朋友不容易,海王却同时有很多。原因不是他特别帅、特别有钱等外部因素,而是因为很享受和妹纸交往的这个过程。

很多人虽然想要女友,但又不愿意陪妹纸去逛街、购物、聊天等等,过程和目标背离。海王却悠游于这个赛道当中,每天哪怕再忙都会花一点时间去体贴关怀妹纸,不断提高总结相关技巧,从中获得了极大的精神享受。

我认识的大部分成功者,都有这个特质,就是不仅追求目标,而且持续享受过程。

如果我也算一个成功者的话,我的人生分为两部分。

前半部分,搞学术、创业,非常渴望成功,但并不太喜欢中间的过程,期待的就是功成名就以后退休。

后半部分,炒股、写公众号,一开始根本没有给自己设定什么目标,但非常享受过程,每天再忙都会琢磨这件事,希望能够永远不退休。

我也想过一个问题,假如一夜之间我失去了所有的专业知识,比方说不会炒股了,也不会写公众号了,也不会给人上课了,整个专业知识水平就回到小学刚毕业那阵,那该怎么办?

答案就是,我会花几个月时间去学怎么做面,这个小学知识水平就够了吧,努力成为整个杭州前20%的水平。

然后我在家边上开一个小店,自己买菜、烧面,再请两个帮工打杂。这个水平每天卖200碗面没问题,卖完就打烊,算下来一个月也能赚几万,寒暑假各给自己放一个月假去玩,身体不舒服的时候也关门歇业。

总之,道路是无穷无尽的,无论一个人的起点在哪里,都有可能随时进入另外一条未知的道路,按我们投资的说法叫做不确定性。

任何一个好的人生,都应该是你去选择道路,而不是道路去选择你。

以炒股为例,前者是你主动去研究和比较股票,根据自身条件,选择最适合自己的。

后者则是在各种热门票中游移不定,最终闭着眼睛上一个,理由是大家都觉得他好。

不能说前者一定会赚钱,但至少是更接近赚钱的模式。💸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