量化交易通过算法捕捉市场波动,以高频交易和情绪波动为主要盈利方式,其特点是快速决策和高换手率。相比价值投资,量化更注重短期波动,而价值投资则关注企业的长期竞争力。当前市场中,量化交易占据主导地位,但价值投资仍能实现稳定收益。未来,投资者可能只能选择量化或价值投资,其他策略难以获利。
和一个在量化机构工作的自己喜欢做价值投资的哥们聊了下。
目前在A村的每日交易额里面,大约有20-30%,也就是3000亿左右来自量化。由于量化需要算力支撑,个人玩家拖不动,主要都是机构玩家。
公募规定持仓不低于80%,所以最多也只有20%的仓位能做量化,但私募可以100%仓位都做量化,因此当前A村的量化以私募为主。
前几年公募最流行的玩法叫做“高频跟踪,景气度投资”。
也就是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,可以按星期甚至天来跟踪公司的关键数据,比方说以前白酒火,就有公募跟踪每天的销售数据,甚至有人在白酒厂门口装摄像头,计算每天出多少车货。
散户只能3个月看一次数据,机构可以每天跟踪数据,相当于在开图打游戏。只要公司的数据一直在上行,机构就敢一直买下去,俗称“抱团”,这套玩法在2016年到2021年非常火,如茅20系列。
那这种玩法算价值投资么?
“价值”有,毕竟是基于业绩,但“投资”说不上,因为决策周期太短了,几乎只考虑短期业绩,不考虑长期竞争力,大概可以算“价值投机”。
举例来说,机构曾经抱团光伏,因为业绩的确很不错。但是明摆着大家都在拼命扩产,扩产后还能赚到钱么?
如果只考虑当前业绩,但忽视未来血亏的可能性,那就是投机,而非投资。
这套玩法在2021年之后输得稀里哗啦的,原因一是的确大部分公司都不太景气,抱团不下去;原因二是量化的兴起。
景气度投资过去能赚钱是因为相对于散户有信息优势,但这毕竟是一种投机的玩法,靠的是情绪波动;而量化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有算法、没有情绪,收割的就是由情绪带来的市场波动,无论这个情绪来自散户还是机构。
你们也可以这么理解。
过去机构比散户快,所以能割散户的韭菜;但现在量化比机构更快,所以能把机构和散户都割了。
目前头部量化一年下来大约能有平均15cm左右的超额收益,来源就在于此。
那么怎么才能战胜量化呢?
实事求是,没有战胜量化的方法,但不被打败则非常容易。
没法比快,那就比慢。
量化的换手率很高,赚的主要是日内波动的钱。如果你买一个票,少则持有几个月,长则几年,量化怎么都割不到你头上。
当然,量化割不到,不代表就能赚钱,买个垃圾股一样有可能亏到姥姥家去。只不过这个亏损不是量化带来的,而是这破公司压根不值这个钱。
所以从去年开始,真正做价值投资的,无论是散户还是机构,日子过得都还可以。水平高的多赚些,水平低的少赚些,但基本都是能赚到。
量化赚波动的钱,价值投资赚企业发展的钱,双方井水不犯河水。
未来可能所有人都只能2选1 ,要么搞量化,要么做价投,其他都是亏钱密码。
…….
1、老普那里有个新瓜,据报道白宫办公室主任的私人手机被黑客入侵,打了很多个电话和短信,据说声音和真人很像,疑似使用人工智能伪造。呃,总之这个剧本我好像在哪里看过。
2、我国5月官方制造业PMI为49.5,环比上升0.5;非制造业PMI为50.3,环比基本持平。这个显然和西大的关税波动有关,4月份极度悲观,5月份好了些,其他没啥。
3、工信部和官媒都表态,反对汽车行业内卷。上次汽车协会那个发声我觉得没啥,制约不了谁,但这次似乎有些不同,看起来上峰是认真的,并不简单只是行业内部的嘴炮战而已。
4、吉利公布5月销量,月销23.5万辆,其中新能源车13.8万辆,环比+10%。油车时代比亚迪和吉利就是双子星,后来比亚迪因为all in 电车所以抢占了先机,全面压制吉利;但目前看吉利追赶力度很大,特别是中低端车型不少占据了销量榜首,给了比亚迪非常大的压力。
5、郑钦文杀入法网8强,将再次对阵萨巴伦卡。虽然之前就拿过澳网亚军,但法网是红土,所以依然是突破。偶尔拿到大满贯亚军甚至冠军的球员不少,就像狗屎运买到了一个连续涨停的股票,但只有连续进入大满贯四强甚至决赛,才能证明自己是一流球员。
对了,今天港股是开盘的,上午崩了,下午V回来不少。也没太复杂的原因,就是老普又开始发动嘴炮攻击,全球主要股市都在下跌。只要老普在台子上,全球股市除了固有周期外,就还要加一个老普的生理周期,两手一摊。考虑到我大概还有15%左右的子弹,也不算完全的坏事。💸