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教授 - 努力进化 在这个市场里站着把钱赚了

周末随便聊。

写昨天夜报之前我查了一个数据,关于美团的佣金率,目前有两种说法,官方是7%左右,商家说是25%左右。7%就是只在平台上个架,不做任何推广;25%则是商家正常投流、推广以后的平均成本,含前面那个7%。

对应于消费习惯,前者大概就是我已经想好了吃哪个店,只是用平台下个单;后者则是我也没想好吃哪个,甚至没想好吃不吃,但通过平台推荐找到了这家店,平台多赚的那个18%是销售提成。

目前全球主要的外卖公司如Doordash、Uber eats、Delivery Hero、美团、饿了么基本佣金标准都和这个差不多,主要原因可能是这个标准恰好是商家可以承受,平台也能不亏钱的水平,属于行业多年博弈后形成的一个平衡。

京东说的零佣金,其实也只是免去了前面那个7%,后面那个18%是收的,而且可能还会多收些,否则那就不是生意了,而是慈善。

很多人不理解为啥抽佣到了25%,全世界也只有美团和DoorDash能赚钱,其中Doordash也只是到今年Q1才在账面上勉强赚了一丢丢而已。他们觉得25%是很大一笔钱,应该基本上都被平台吃了。

答案就是交易是有成本的,这25%大部分都被填进去了,效率高的公司还能剩下些当利润,效率低的还得倒贴。

我之前创业的时候研究过各行各业的毛利率,其中餐饮的毛利率大约是60%以上,火锅能做到70%;也就是你吃100块钱,食材最多也就40,赚60。

所以很多老人都不太愿意去餐厅吃饭,按他们的说法就是不划算,食材买回家自己做好了。年轻人当然不会那么想,因为他们理解去餐厅享受的是服务体验,而且餐饮有房租、装修、用工等成本,只有定那么高的毛利率才能覆盖成本。

但大部分人还无法理解平台的成本是什么。

整个公司的相关开销,房租、人工、基础设备、算力、地推、用户端的推广折扣,等等。虽然平台搬到了线上,但服务还是在线下,成本依然存在,而且很高。 写了那么多,其实只是以美团为例,说明一个问题,就是国人对于服务业付费还是不太接受的。大家主要还是愿意为看得到的东西付费,而不愿为看不到的东西付费。

我这不是瞎说。

DeepSeek总结的各国消费占GDP的比例

上图是我让DeepSeek总结的各国消费占GDP的比例,不知道你们看出点啥来了么?

1、我国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特别低,比其他各种国家都低很多;政府消费则接近发达国家比例,但比发展中国家高很多。

按我认为的重要性排序,原因分别是买房花钱太多、高储蓄率、居民收入占GDP比例偏低。但最关键的还是第一点,很多家庭70%以上的收入都用来买房,那靠什么消费呢?

这个属于历史遗留问题,前几年高位买房的还要花好几年来还按揭,要等这批人都还差不多了才能缓解。从消费角度看,上峰可以考虑对这批套在房价8848峰顶的施以援手,补贴减免一部分利息,退还部分交易税费,让他们也回点血,恢复些消费能力。

2、和发达国家比,我们为服务付费的水平还很低,也低于泰国,只和越南差不多;但在物质消费方面,比例已经超过各大发达国家,未来提升空间几乎没有。

但服务消费提升的空间不仅有,而且很大。假如未来复苏,大家收入增加、房贷也都还得七七八八差不多,那服务消费这块就会大幅增长。

这也是为何市场给美团的估值比阿里、京东这些都高的原因,也可能是阿里亏死也不放弃饿了么,京东拼死杀入外卖的主要原因。

因为制造业我们已经做到底了,实体产品的消费也差不多见顶了,但服务消费,可能才刚刚开始呢,还是星辰大海。💸

comments powered by Disqus